来源/风云药谈作者/张廷杰
今天早上起的很早,9月的江南已经有丝丝凉意,这不是偶然,这就是自然规律,春夏秋冬只会或早或晚,但从不缺席。 现在,所有的媒体和公众号都在宣传一概念,就是“处方外流”,但是,很少有提到“处方回流” 处方药外流是水到渠成?还是被逼无奈?或者是两者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吧。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①、产品被踢:控费最直接的一个动作就是一部分产品被踢出医院,被踢出来了怎么办呢?工厂得养人,工厂得活着,然后,做院外吧。 ②、新药难进院:控费的第二个动作就是新药难进院,虽然近几年新药准入好一些,但是进院确实很难啊。 就连国家一再强调的国谈产品进院都无比费劲,何况这些新产品、非医保、价格高的,但是,产品下来得去做市场啊,然后,做院外吧。 ③、掉量严重:控费的第三个动作就是控制用量,这种结果算是好的,总之呢是有一大票非医保、一大票价格高的产品被限制用量。 既然,医院没有被踢出来,只是限制用量,院内院外两条腿走路吧,然后,做院外吧。 ④、资本驱动:DTP药房自从在中国出来“概念”之后,就如雨后春笋一般“茁壮成长”,各路资本蜂拥而至。 药房是开好了,业务就得干起来啊,于是,在资本与市场自我调节的作用机制下,DTP药房起来了,这类药房挺多的,就不一一举例了吧,比如:妙手系列、零克系列、各大连锁系列。
⑤、院内药房:院内药房其实也和院外药房有相似之处,只不过是在政策、法规方面的边缘游走,院内药房说起来比院外药房更具优势一些。 ⑥、各路神仙的神操作:老药新做啊、中药再出发啊、特医赢未来啊,总之,就是原来沉浸在“水下”的各路人马、各路产品开始在“国采”的机制下,谋求发展、谋求出路谋未来。 直白点讲就是要在“混乱”中活下来,活不下来谈什么理想都是扯淡的。这部分产品占了很大一部分所谓“处方外流”的比例。 ⑦、各求所需:你要你的市场销售量,我要我的门店利润,君不见国采产品宣传的很好,各大门店有售。 你去买买看,有多少产品的价格是国采的价格?有些事听听就好了,谁也也不是开“慈善堂”的,口号喊完了钱还是要赚的。 今天没有给大家准备一些数据,等下一篇写处方药回流的文章会把大数据给大家呈现出来,毕竟,没有数据不是风云药谈的风格。 处方药回流的现象不常见,尤其是这么多年的院内开花、院外可以结果的逻辑下,“处方外流”才是主流,才是对的。
“处方回流”主要是因为“国采”与“带量采”,这里就从逻辑性上讲起吧。
国采---降价/医院卖低价---药店继续销售高价的---一众大爷大妈口口相传----还是医院便宜啊----国采效果显著----继续加码国采力度。
早上一斤大米便宜两毛钱,“有钱有闲”的大爷大妈都“策马奔腾、人山人海”的去抢,你想想看,对于有老年卡的大爷大妈们,坐趟公交去买便宜药,还能开挺长时间“慢病长处方”。
好家伙,广场舞集散地就是最好的口口相传的最佳传播地,信息致胜就是小圈子里的焦点,大爷“这手绝活”引得旁边大妈“眉眼飘飞”。
另外,大部分中国家庭、中国的退休人员并没有什么钱,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就造成了“国采”之后不少口服产品的“处方回流”,这种“处方回流”给零售药店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处方药外流”听起来很美,现实却是很骨感,这是一味药,但不是“起死回生丹”。处方回流会随着“国采”的强势推进,逐渐显现出威力来。 医院端口的逐渐缩窄----必然导致-----院外/线上。在院外与线上的整合中,现在是最好的时间段。
机遇、资本、政策、习惯等等吧,一旦,行业闭环或者双闭环“处方--零售/线上--线上处方”形成,再想进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本文来源:医药人那些事 作者:张廷杰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