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药品

祝贺!医药界再添21位院士,2人来自药企

2021-11-18 18:50 677

来源 | 药智网(赛柏蓝授权转载)

作者 | 茴香


2021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其中21人来自生物医药界


11月18日,科技界迎来盛事,备受瞩目的2021两院院士增选结果出炉,共149人当选:包括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其中,21人来自生物医药界:中国工程院11人,中国科学院10人。


01


中国工程院

医药卫生学部(11人)



1.田金洲北京中医药大学


师从中国工程院董建华院士和王永炎院士,在中医老年病学临床、科研和教学领域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是第一个把我国老年痴呆症的诊断和治疗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学者,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老年病学学科带头人。


2.朱兆云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集团有限公司创新研发中心研发总监、高级工程师。


在她主持下,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研发出了痛舒胶囊、肿痛气雾剂、肿痛凝胶、伤益气雾剂5个精品系列新药,一举获得5个国家新药生产注册批件,6个已实施的国家发明专利,5个新药5年累计直接销售收入6.2亿元,成为云南医药行业创新的典范之作。


3.邬堂春:华中科技大学


主要研究方向:应答蛋白在环境应激与疾病的作用。


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基金、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和科研奖励计划,并与加拿大、美国和德国有较多的科研合作。


4.肖伟:江苏康缘药业


中药学博士,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他带领研发团队开展新药研究70余项,先后开发国家级新药47个,其中一类新药1个,二类新药13个,创新中药注射剂2个,形成了以桂枝茯苓胶囊(妇科药物)为代表的一批中药新产品群。


5.范先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致力于眼整形、眼眶病眼肿瘤的临床治疗和转化研究。


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5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5篇。主编和参编专著27本。主持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卫生部和上海市基础重点项目等市级课题20余项。


6.赵铱民: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口腔修复学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课题1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182篇,被SCI收录36篇;独著《颌面赝复学》(上、下卷)系列专著。


7.姜保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周围神经损伤和修复的相关研究:根据神经再生放大现象和小间隙套接缝合技术理论,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应用细小神经修复粗大神经的可行性。


骨与关节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带领学科联合国内几家知名医院创伤骨科,对关节周围骨折进行规范化的回顾性研究。


8.高天明南方医科大学


对脑缺血神经元死亡的机制及其保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先后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委—广东省政府联合资助基金重点项目、973计划等多项基金的资助,总金额500多万元。


9.徐兵河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国内最早开展肿瘤耐药性研究的学者之一,对抗肿瘤药物耐药机制及其逆转进行了深入研究。是国际肿瘤学界对抗癌药物丝裂霉素耐药性研究最为深入、发表论文最多的学者。


国内知名的肿瘤内科和乳腺癌专家,在国内较早提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并在国家十五攻关等课题资助下,率先在国内开展和应用了血清Her-2蛋白的测定方法,对乳腺癌个体化治疗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10.蒋建东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主要从事的工作包括病毒(HIV,HBVHCV)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基因与药物效果的研究以及AIDS人体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同时还致力于医药生物技术的整体发展与规划,希望将医药生物技术变成我国21世纪的经济支柱。


11.蒋建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主要从事冲击伤、交通事故伤发生机制与防治研究以及相关创伤基础研究。


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我军战创伤医学快速发展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为提高我国战创伤研究和临床救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02


中国科学院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0人)



1.窦科峰:器官移植


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窦科峰赴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外科研修,系统掌握了肝脏肿瘤、肝脏移植及胆道肿瘤等国际前沿领域知识。


积极倡导活体器官移植,先后主持开展了国内首例成功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血型不同的辅助性原位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和当时国内最小年龄的活体肝部分移植术,并继续保持着国内活体肝移植存活时间最长的纪录。


2.李劲松:干细胞与胚胎发育


研究员,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2年,研究组建立了来自小鼠精子的孤雄单倍体胚胎干细胞,并证明这些细胞能够代替精子使卵母细胞“受精”产生半克隆小鼠。然而,半克隆技术不成熟,健康半克隆小鼠出生率低(2%左右)。


2015年,研究组获得了能稳定高效产生半克隆小鼠的单倍体干细胞(出生效率达到20%左右),因此又称为“人造精子细胞”。


2018年,研究组通过结合“人造精子细胞”和CRISPR-Cas9介导的Base editor系统,实现蛋白质关键氨基酸的在体遗传筛选。


3.林圣彩: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


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曾获国家杰出青年自然科学基金。


林圣彩教授长期致力于细胞代谢稳态维持及其调控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揭示营养匮乏引发细胞自噬的分子机制”入选科技部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细胞感应葡萄糖水平并调控代谢的分子机制”入选中国科协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4.宋保亮:生物化学


主要从事胆固醇代谢平衡调控的研究,其研究方向包括:胆固醇合成的负反馈调控;饮食胆固醇吸收的分子机制;细胞内胆固醇的运输;新型降脂化合物的研发等。


因揭示了胆固醇代谢平衡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控制高胆固醇血症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策略而获得陈嘉庚青年科学奖生命科学奖。


5.滕皋军:介入放射学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教授。


由于成功创制出第二代、第三代新型消化道支架,为消化道梗阻病人找到了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使国内外1500余家医院的20余万多例患者受益,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2017年,滕皋军教授因在介入放射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荣获美国介入放射学会金奖,这是中国大陆介入医学专家首次获得这项荣誉。


6.王以政:神经生物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脑发育和可塑性的基础研究”项目的课题负责人。


他关于“TRPC通道在大脑发育中的功能”、“TRPC通道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TRPC通道在肿瘤细胞增殖中的作用”的研究结果已获国际公认。


7.杨维才:植物发育生物学


研究的领域,主要集中在植物雌配子体的发育方面,如孢原细胞和胚囊中卵细胞,中央细胞的命运决定机理等。


通过对配子体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克隆,了解植物生殖过程中的基因调控及分子机理。


而对一些基本的生物学现象,如细胞极性、细胞命运的确立及受精机理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植物的生殖过程。


8.杨正林:临床检验诊断学


长期致力于临床检验诊断学与医学遗传学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带领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外创新单元;立足临床工作的同时,在视网膜疾病致病机制、分子诊断和防治领域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


9.张克勤:植物保护、生物防治


主要从事线虫生防微生物领域中食线虫真菌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全国学术带头人之一。


研究涉及了食线虫真菌资源、土壤抑菌作用、侵染线虫关键酶基因的克隆和高效表达等方面,形成了线虫生防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


10.张旭:泌尿外科学


长期致力于泌尿外科手术技术研究,提出并成功开展肾实质肾盂分层切口治疗复杂性肾鹿角型结石的方法;对尿道下裂修补技术进行了较系统研究,开展的新技术有改良乙状结肠球形正位膀胱术、改良十一肋间切口、保留性神经无出血前列腺癌根治术等。

本文来源:赛柏蓝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0点赞
0反对
0举报
0收藏
  • 账号登录
  • 手机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

发 送

手机号码未注册时将自动创建会员账号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