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原力论坛将会在11月14-15日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进入报名页面
谈到中国创新药研发,余国良博士是不能绕开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身上有太多的标签,他是科学家、是企业家、是投资人,同时他还是满怀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公益人,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事业推动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发展,为中国百姓生命健康事业做一点贡献。
本篇文章是通过对余博士的专访,分享一下他对中国生物医药的创新方向以及制药人应当有人文情怀 和社会责任感的看法。 健新原力(Innoforce Pharmaceuticals)董事长、冠科美博(Apollomics)首席执行官、新原力论坛发起者 余国良博士 在2010年之后,中国创新药的发展摁下了快进键,以创新药开发为目的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抗体药、细胞治疗、核酸类药物、病毒类药物、基因治疗等前沿的创新药研发领域发展迅速,以PD-1/PD-L1等新兴靶点的国产新药上市越来越多,同时政府政策制定以及资本市场也倾斜性地支持,成就了中国创新药近十年的黄金发展时期。 中国创新药企业的成立时间轴(图片来自BCG波士顿咨询) 余博士认为创新药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技术创新阶段和科学创新阶段,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从技术创新到科学创新的换挡时期。技术创新阶段一般也被认为是Fast-follow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科学上已经被验证或者成功的靶点,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或者创新以实现药物开发。这个阶段由于是Fast-follow,可能会导致赛道过于拥挤,投资回报率下降,正因为如此也反过来推动的创新药企业向第二阶段—科学创新阶段转型。 进入科学创新阶段,余博士提到了创新药研发需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第一是如何提高从科学研究到药物上市的产学研转化效率,第二是如何更好地针对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进行科学研究和药物开发。针对上述两个问题,余博士建议学术界和工业界应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擅长领域,从科学到药物上市是一场接力赛,做好分工合作是提高效率和成功率的关键;另外,也提到从科学到药物上市需要可能15年到20年的时间,需要更加有耐心,做好马拉松比赛的准备。为了更加形象地说明问题,余博士也列举了两个他的药物研发故事: (1)GSK旗下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贝利木单抗(Benlysta),该药物的作用靶点为BLyS(B lymphocyte stimulator)。该蛋白是余博士在Human Genome Sicences(HGS)公司工作期间研究发现,后续研究发现BLyS可以作为自身免疫病如RA、SLE的潜在治疗靶点。2003年,HGS与Cambridge Antibody Technique合作从其库中筛选获得了候选抗体lymphoStat-B;2006年8月,HGS与葛兰素史克签订合作协议,葛兰素史克协助HGS完成贝利木单抗的三期临床研究,2011年3月9日,FDA正式批准贝利木单抗用于治疗SLE,商品名为Benlysta,2012年8月,葛兰素史克完成对HGS的收购,Benlysta成为葛兰素史克旗下产品;2019年NMPA正式批准Benlysta在中国上市用于治疗SLE。 (2)诺华旗下用于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Brolucizumab(商品名Beovu),可以靶向抑制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减少血管的生长,控制渗漏与肿胀。该药最初由余博士创立的Epitomics公司于2003年研发出来,由ESBATech公司接手推进后续的临床试验,并于2009年完Phase I 和 Phase II a的临床试验,同年,Alcon公司收购ESBATech进一步推进Phase II b的临床试验。2010年年初诺华从雀巢及少数股东手中收了Alcon公司,接力推进该药的后续临床试验,于2019年10月获得FDA批准上市,今年获得了欧盟批准上市。 余博士介绍这两个药物都是基于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出发,经过严谨的科学原理进行药物设计开发。Benlysta是一款first-in-class的药物,而Beovu是一款Best-in-class的药物,两款药物从最初研发开始到批准上市均历时15年以上,由多个公司接力合作最终实现上市,造福人类。余博士再次强调了从科学研究到药物上市是一个马拉松式的漫长过程,需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关键,分工合作,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 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只有走上真正的科学创新,才能标志着中国生物医药行业进入成熟的发展阶段。那如何衡量中国的创新药研发进入科学创新阶段呢?余博士说,首先是通过科学创新开发的药物能够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让超过百分之五十甚至是百分之八十对应患者受惠于该药物;其次是越来越多的项目能够被跨国药license-in,且能够成为一种常态;目前,包括传奇生物的LCAR-B38M、天境生物的anti-CD47单抗TJC4等少数几个获得跨国企业过亿美金license-in费用,说明中国已经开始有一定的科学创新,但是离常态还有一定距离,仍然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可能需要超过十年的时间。 余博士补充说到,通过科学创新会产生巨大的收益,但是事物的双面性决定了,创新也意味着失败、意味着风险,甚至超过90%的创新都会失败;但是,中国却拥有一个更加优越的创新土壤,甚至比美国更加优越,那就是中国政府鼓励创新,愿意为创新企业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相比于美国创新来自于基金的支持,创新的容错率和门槛降低了许多;同样地,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以及港股18A相继实施,为中国创新药提供更加肥沃的资本土壤。在余博士主导发起并任董事长的浙江健新原力制药有限公司(Innoforce Pharmaceuticals)目前就在打造中国和全球主要市场间生物创新药物的研发支撑和商业转化的赋能平台,并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各路精英人才及企业共同合作,以促进具国际水平的中国创新医药及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 余博士的整个采访过程中,责任感一词反复被提及。他表示作为制药人,开发临床未被满足的药物,让药物惠及更多的人是本职义务,同时作为中国的制药人,由于中国的疾病与海外的疾病存在不小的差异,同样有责任开发适合中国人群的药物。他说:“我公司的理念是从做中国百姓用得到的好药到做中国百姓用得起的好药”。余博士也介绍了一个冠科美博正在开发药物,希望这个药物能够惠及中国患者: AML(急性髓系白血病)已经有望成为一种可以治愈的恶性疾病,但是复发或难治性成人AML仍然是恶性血液病领域治疗的难题。冠科美博引进了GlycoMimetics在研药物Uproleselan,该药在美国针对新诊断的老年AML患者和复发或难治性AML患者的I/II期临床试验中,与标准化疗联合Uproleselan治疗的患者获得了比预期更好的缓解率(RR)和总生存期(OS),以及低于预期的诱导相关死亡率,冠科美博已经获得了针对中国成人复发或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I期和III期桥接临床研究的批准,将推进中国的临床试验。该药能够阻断E-选择素(骨髓细胞上的一种粘附分子)与血液癌细胞结合,从而阻断微环境中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机制,该药是一个全新的肿瘤作用机制,具有很好的联合用药潜质。冠科美博也将拓展该药的适应症及与其他药的联用,以惠及更多中国患者。 同样地,作为中国创新药领域的先行者,他表示自己有责任推动中国生物医药再向前发展一步。 从科学研究到药物上市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耗资巨大且效率低下。对于如何缩短药物研发时间提升研发效率,一直以来是余博士关注和思考的问题。AI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数据处理分析和学习能力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余博士表示如果我们能借助AI技术,通过数据积累,不断地训练它,可以有效地助力药物,减少反复试错的次数,缩短药物研发时间,同时AI也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药物适应人群,进一步实现精准治疗,更好地服务患者。由此,由余博士发起的新原力论坛,本届的主题为“科技融合医药创新”,深入探讨“BT+IT”跨界融合在健康医药创新领域中的作用与前景。另外,余博士表示新原力论坛已经举办了两届,上一届的主题是“立足中国,普惠全球”,希望能够将这个论坛打造成全球关注生物医药创新且有社会责任感人士的聚集平台。 2020新原力论坛将会在11月14-15日于杭州国际博览中心召开。
大会嘉宾
本文来源:E药经理人 作者:白眉大侠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