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艰巨,新冠病毒检测需求巨大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 2 型新冠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传播,目前已导致超过 3,000 万人感染。
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肺炎,对全世界的公共卫生系统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患者的护理、充分迅速的监测、控制病毒的传播都提出了挑战。
在缺乏疫苗或有效治疗的情况下,用分子诊断技术快速识别传播感染的患者,以便能够继续隔离感染者,从而避免新感染者出现,保护更多易感人群,这是遏制新冠病毒肺炎大流行的一个重要方法。
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出现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短缺的问题,工厂也在努力满足需求。随着国内疫情得到良好地控制,进入了一个以筛查检测和接触追踪为重点的新阶段。
由于无症状感染率较高,还需要继续保持警惕。面对潜伏期变化、不确定病毒动态的疾病和未知数量的无症状携带者时,我们需要大量的诊断检测,这无疑是一个难题。如何满足巨大的检测需求,这是目前新冠病毒诊断面临的最大挑战。
混样检测,高效分析大量样本
1943 年混样策略正式被引入临床检测中,该策略是指将样本混合在一起进行单一测试,有助于在使用较少的诊断检测量的情况下正确识别所有感染者。目前混样策略已经在艾滋、乙肝和丙肝的血液筛查检测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混样检测在监测和诊断流行疾病中可用较小成本达到较大的效益。因此,在低感染风险的人群中,在不影响精准度的情况下通过混样检测分析大量样本是一种实用又有效的方法。
同时混样检测需要高灵敏度和高特异度的 RT-PCR 检测试剂盒,有助于检测结果的准确度。新冠病毒感染的检测基本上是基于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RT-PCR 是一种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技术,也是世卫组织的金标准。
实际应用,三亚机场采用混合样本策略筛查
海南三亚机场作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关口,从 2020 年 4 月 8 日开始,便要求对所有下机乘客进行 SARS-CoV-2 核酸和抗体(免疫球蛋白 M [IgM] 和免疫球蛋白 G [IgG])检测。
巨大的检验需求之下,检验人员从抵达三亚机场的乘客中收集到 2,230 份 NPS 样本,采用 10:1 混合样本策略进行检测。
具体方法是,使用 1 个采样拭子在 2 个鼻孔采集,并将其添加到 1 mL 保存液中,然后对混合物进行涡旋处理并等分。其中一份等分样本用于实时 10:1 现场混合检测,混合 10 个单样本(每个 50 µL)并进行涡旋处理,然后将 300 µL 混合样本添加到赛沛 Xpert 检测盒中,并在 GeneXpert 仪器上进行 SARS-CoV-2 的检测。第二等分试样则运送到三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场检测的 944 份样本中,共使用了 117 个检测盒,检测到了 2 名 SARS-CoV-2 RNA 阳性乘客。由于这 2 例病例是在接触普通人群之前发现的,执行了包括立即隔离在内的闭环管理,因此没有本地接触者。
谨慎乐观,赛沛混样检测方案或将大放异彩
在三亚机场实际应用混样检测中,可以初步发现,不仅能够成功地在现场使用 10:1 混合样本检测策略来检测 SARS-CoV-2,而且有助于提高检测通量,减少了试剂使用量,加快总体检测效率。
如果可以在接触普通人群之前提供结果,则有可能降低对接触者追踪的需求。经济上,混合样本策略筛查还相对节省了 827 个(87.6%)检测盒、约 3 小时的工作人员动手操作时间和成本。
对于乘客而言,现场实时检测,1 小时内即可得到结果,绝大多数混合样本(93/95)检测结果呈阴性,因此大多数乘客可以立即放行。2 份阳性混合样本虽然还需要额外的检测周期,但可以在 GeneXpert 16 模块仪器上立即执行。混样检测方法大大减少了乘客的等待时间,降低了检测成本,缓解了大众的紧张情绪。
尽管本次研究的结果很乐观,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需保持着谨慎态度。或许还需要更多次的实际检测研究,才能论证出更完善的混样检测方法。但不难想到,完善的混样检测一旦大规模推行,有助于医务工作者从繁杂重复的检验工作中解放出来,同时社会对快速检测需求的压力也将得到有效缓解。
附:
1. 此内容来源于文章《Real-time Screening of Specimen Pools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fection at Sanya Airport, Hainan Island, China》,详见阅读原文。
2. 赛沛 Xpert 检测盒为 Cepheid Xpert® Xpress SARS-CoV-2,已获 FDA EUA 认证,尚未在国内上市,仅供科研使用。
3. GeneXpert 仪器为赛沛 GeneXpert Dx System 全自动医用 PCR 分析系统(国械注进 20173400829)。
*仅供医疗专业人士交流使用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本文来源:丁香园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