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器械

跨国械企的「堕落」与「清醒」

2021-03-14 00:00 504

跟着动图,「星标」赛柏蓝器械,将自动成为VIP读者,定期有福利喔~


  来源:达叔经济学
 作者:达叔

1


主航道



达叔经常会找点新兴市场去干一下,能带来增长的同时,也能满足自己一点好奇心。


2016年,达叔产品第一次被动的卖到了生物制药行业。价格卖的还比较高,一个设备赚了七八万。


经销商卖完,收摊了。


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不孤单,任何一个事情,也都不是孤立的事件。


投资界也有一句话,当你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只蟑螂,那肯定有一窝


本着这个观点,我平时是跑医院客户的,专门开车去联系生物制药客户,去问问她,你为什么买这个产品?


应用场景是什么?


客户一脸懵逼,还是耐着性子讲解了半天。


太专业了,也听的不太懂。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是一个新的细分市场,这个客户研发做的比较早,后面还有一大波客户,正在来的路上。


达叔开始在这个细分市场布局,找渠道,走了很多弯路,现在基本上是这个细分市场里,最强劲的挑战者,赢单率很高。


2018年,夏天,遇到了一个波折。


华东理工,举办第一场国内生物制药研发大会。争取了一定的资源,去搞了个展位,大摇大摆的正式杀进这个领域。


为了争取领导支持,邀请大老板来看看这个细分市场。


对于产品的应用场景,大老板也不懂,我就在那边讲,这个市场怎么玩的,怎么做,一年大概能做上千万的规模,等等。


介绍了半天,达叔指着对面的一个产品,对大老板说,老板你看那个产品,深圳的一个小厂,参数比我们还全,完全满足实验室的研发需求,但是全国销售渠道很烂。


你那么有钱,去把那个产品给买下来,咋样?


大老板瞄了一眼,正色说,你这个家伙别整天胡说八道,你是不是忘了我们的主航道是什么?


这是我在职场里,第一次听到“主航道”这个词汇,作为一个经常跑偏的人,立马就精神了。


我们的主航道,是医院市场,是检验、急诊、ICU、麻醉、呼吸等市场。


大老板说,没忘记就好。主航道是一个十亿级别的市场,你发现的这个细分市场,是千万级别的,可以干,但不能那么积极的干,不要花太多精力。


主航道,这个词汇,就印在脑海里了,笔者觉得大老板说的对。

但是,过了一两年,达叔又想,如果不是外企,达叔是在内资企业,一个新发现的细分市场,竞争少、利润高,会不会招两三个人,去干一下试试?


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再说,这是内资企业的思路,灵活、快速,对市场积极响应。


主航道是个啥玩意,矫情。


但这是外企的价值取向之一,对小利益,不为所动。


说到底,达叔还是太俗了。


2


精益管理



以自己所处的公司为例,全球供应链,欧洲和美国生产。


受精益管理文化的长期熏陶,我司库存一直很低,榜样是丰田,目标是要零库存。


没见过工厂的家伙,对库存是没什么概念的,达叔开过公司,看过很多工厂。


一个产品,是由很多零配件组成的,除了设备成品,还有各种耗材、配件、处理包,很多个小玩意,甚至包装箱,缺一不可。


结果一场疫情,生意暴涨,无数订单汹涌而来,悲剧也发生了。


中国先爆发,部分配件是中国产的,工厂不上班,断货。


等中国工厂上班了,意大利又爆发不上班了,还有一部分配件是意大利产的,断货。


集团要求低库存---甚至要求经销商也要低库存---疫情来了,订单暴涨---没机器库存、没机器零配件---找中国买配件---中国疫情不上班---中国上班了---找意大利买配件---意大利疫情不上班。


总之,两个字:断货


很多人都是被疫情弄的没了收入,但你们能体会疫情来了,订单暴涨,生意剧增,收了钱,发不出货,天天被催的痛苦么?


另一种崩溃。


这是外企精益管理,硬币的另一面,平时牛气哄哄,遇到突发事件,立马趴下。


反观,国产对手,工人全部从各个村子里被叫回来,两班倒,甚至三班倒,产品如潮水般,喷涌而出。


在沙漠里,快渴死的时候,是没人纠结喜欢百事可乐,还是可口可乐的,有水就行,能救命。


达叔说过,我们公司对销售考核的是装机量,几个对手考核的是发货量。


这个世界,你考核什么,什么就能做的好


我们的装机量,遥遥领先,但是经销商的库存,普遍不足,甚至有部分一级经销商保持着零库存。


反观对手,经销商仓库里,都被厂家塞的满满当当。


这种本来非常不合适的操作,纯占用经销商资金、无法高效投入市场的骚操作,却在疫情期间,让对手经销商大赚一笔。


这是精益管理的反噬


一场疫情之后,老外被社会暴揍,终于知道,在危机时刻,谁最靠的住了,有且只有中国的制造能力,是最靠谱的。


于是,中国疫情刚恢复秩序,就宣布在中国建厂。


你看的细节越多,越知道全世界的资本家,都喜欢中国,他们心里想的都是成本、秩序、安全


这是外企的堕落和清醒,一个侧面。


3


模式创新 PK 产品创新



中国这几年的医疗市场,发生了非常多的模式创新。每个看着感觉都像是风口,达叔看到又吃不着,很着急。


比如:


第三方实验室,崛起了迪安诊断、金域等多个巨头。


医院打包、SPD等业务,崛起了润达、国药、九州通等一堆大小打包公司。


胸痛中心等五大中心项目,崛起了一堆围绕各种中心建设的公司。


今年的新冠疫情,发热门诊,有国内公司反应速度非常快,推出20平米实验室等配套方案。


这些所有的项目,说到底,全都是模式创新,而不是产品创新


赢家几乎全部是内资公司,外企在这一块,反应迟钝,没吃到几口肉,执行力高的,喝到一口汤,就算是不错的了。


为什么?


因为模式创新,考验的是快速应变能力,坚决的执行能力


对于外企来说,制作一个彩页,都得报到总部去审批,这个不能写,那个违法了,一套流程下来,走个至少半年,才能印出来。


等你彩页、宣传资料印出来,项目可能都要结束了。


僵化且堕落。


关于这一点,达叔愁容满面的和老板聊过,咱们一直被这么吊着打,也不合适啊。


老板安慰说,模式创新看着热闹,但是很多都不持久,也没有可复制性。


只有在特定时期,特定国家,才有效。


外企关注的不是业务模式创新,而是产品创新


外企闷头认真研发一个产品,耗时多年,弄出一个东西来,可以标准化卖到全球,真正解决一个世界性的痛点。


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行得通的,可复制。


你说的那几个模式创新,出了中国,谁认呢?


所以外企普遍反应冷淡,因为他们认为不值得大动干戈。







本文来源:赛柏蓝 作者:达叔一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0点赞
0反对
0举报
0收藏
  • 账号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