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讯

王建六:40年改写女性癌症患者「人生剧本」

2025-10-24 12:13 1372

扎根于妇科肿瘤领域近四十载,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妇产疾病研究所所长王建六,如今感到压力与日俱增——前来寻求生育功能保留的女性癌症患者越来越多。

作为我国妇科肿瘤生殖领域的引领者,王建六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份难以释怀的遗憾:许多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本符合保留子宫的条件,甚至有生育希望,却因部分医疗机构沿用传统诊疗方案「一切了之」,最终失去了做母亲的机会。

「她们本可以拥有更完整的人生。」这份遗憾,成了王建六近20年来攻坚的动力。他带领团队闯出新路:首创「一抗三降」方案,推动生育力保护技术跨越肿瘤病种,让90%符合条件的年轻患者实现肿瘤完全缓解,更助力其中约1/3的患者成功圆了母亲梦。

 王建六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妇产疾病研究所所长

如今,这位「守护者」仍笃定前行,要让这份「中国方案」照亮更多女性肿瘤患者的生命之路。

从卵巢癌到子宫内膜癌

40年深耕,锁定年轻患者「人生残缺」痛点

自20世纪80年代毕业,踏入医院临床一线的那天起,王建六就将自己的事业锁定在妇科肿瘤领域。近四十年寒暑更迭,他始终没有离开临床、教学和科研一线,也没有停止过对女性健康与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的从医之路,始终以「回应患者最迫切的需求」为导向。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期间,他主攻卵巢癌,后来在瑞典做访问学者期间转向宫颈癌,之后,他将研究重心定格在子宫内膜癌。「当时就发现,这个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年轻患者越来越多,传统治疗模式带来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我们接诊过最小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才19岁;门诊里,二三十岁的年轻面孔也越来越常见。」王建六的语气沉重,「可那时的主流治疗方案,几乎都是‘一刀切’——不仅要切除子宫,病情严重时连卵巢也要一并切除。」对年轻女性而言,这不仅意味着永远失去生育能力,还会因内分泌器官缺失引发长期内分泌失调,甚至影响未来家庭组建与和谐稳定。

他见过太多令人遗憾的案例——未婚者,难组成和谐家庭;已婚未育者,可能永远无法成为母亲,家庭也常在手术后无声破裂。

一位女教师的故事令他难以释怀。这位患者接受了手术,4年之后,癌症临床治愈,婚姻却破碎了。术后第8年,她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医院复查,一家人面色凝重。出了诊室后,她的父母又悄悄折回,对王建六道出老两口的忧虑:「我们现最担心的不是她的病,怕的是她今后难以再组建家庭……等我们‘走了’,她怎么办?」

这样的事,一次次叩击着王建六的内心。他清晰地意识到:子宫内膜癌的治疗,从来不只是「清除病灶」那么简单。它关乎一个人能否回归正常生活、拥有家庭、享受幸福。「哪怕临床治愈,若她无法拥抱完整的人生,这样的‘治愈’仍有残缺。」

于是,2014年以来,他带领团队毅然转型,将研究方向明确为「年轻恶性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而这一方向的探索,早在此前十余年就已围绕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展开——从雌激素作用研究到代谢关联分析,为后续方案落地奠定了基础。

「我们要做的,是让这些女性不仅活下去,还要活得好、能生育、有尊严,这才称得上完整的医疗。」他说。

20年攻坚「代谢密码」

首创「一抗三降」,改写肿瘤治疗理念

子宫内膜癌的「特殊性」,始终与雌激素调控及代谢异常紧密相连——这正是王建六团队深耕该领域的核心突破口。

依托「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支持,王建六率先提出子宫内膜癌雌激素作用「双受体、双效应学说」,揭示糖脂代谢异常与癌变的深层关联,为后续「一抗三降」方案的研发奠定核心理论基础。

通过数十年基础研究与临床观察,他们不仅明确了「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增生,最终诱发癌变」这一核心发病机制,更发现了一组关键的高危关联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共同构成的「子宫内膜癌三联征」的分子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代谢综合征女性群体日益增多,这正是子宫内膜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年龄不断年轻化的重要原因。」王建六团队敏锐捕捉到这一关联,如同为疾病治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对抗肿瘤」,而是从调节机体微环境、阻断发病链条入手,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治疗路径。

沿着这一思路,团队针对疾病机制的每一个关键环节,逐一突破:发现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增生时,钙离子会扮演「第二信使」的角色,便引入一种临床常用降压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阻断钙离子对子宫内膜的异常作用,同时关联改善高血压与癌症的协同影响;

针对糖尿病患者易患子宫内膜癌、且合并糖尿病后预后较差的问题,团队深挖发病机制,发现高糖环境可以促进子宫内膜癌「干性」,便将降糖药物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纳入治疗体系,显著提升治疗疗效;

研究还发现,肥胖患者常见的脂代谢紊乱会导致组织内胆固醇沉积,直接影响孕激素治疗效果,于是进一步将降脂药物整合进来,形成多维度调节代谢的治疗方案。

从雌激素与子宫内膜癌发病机制,到代谢异常与子宫内膜癌的关联……王建六团队历时20余年逐一开展深入研究,并将基础研究揭示的发病机制逐步转化至临床应用。

最终,一套「拮抗雌激素+降钙、降糖、降脂」的「一抗三降」方案应运而生——「一抗」指用大剂量孕激素拮抗雌激素,「三降」分别为通过钙离子通道阻滞剂阻断钙离子异常信号、降糖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脂药调节脂代谢,通过多维度调节机体微环境实现肿瘤逆转。「逆转肿瘤,而非杀灭肿瘤;保留器官,而非切除器官。」

「逆转肿瘤,而非杀灭肿瘤;保留器官,而非切除器官。」该方案国际上首次提出,核心是通过「调节代谢、改善微环境」逆转肿瘤,无需细胞毒性药物,也无需化疗药,王建六语气中难掩自豪,这不仅是一套新的治疗方案,更是肿瘤治疗的全新理念——当环境不再适合肿瘤生存,肿瘤就会消退。

自方案提出后,团队持续验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已开展多项国际注册临床研究。研究证实,对符合适应症的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一抗三降」方案让肿瘤完全缓解率达90%,其中约50%的患者成功怀孕,30%的患者顺利分娩,成为母亲——这一数据远超国际平均水平,而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真实的家庭与鲜活的生命。

今年六一儿童节,团队举办了「百名儿童共过节」活动——所有孩子的母亲,都曾是被子宫内膜癌困扰的患者。看着孩子们嬉戏打闹,王建六特别欣慰:「如果当初这些妈妈们接受了子宫及卵巢切除手术,就不会有这些幸福的家庭、可爱的孩子了。」团队研究成果能为患者带来生命延续的希望,让他内心满是幸福与笃定。

体系化守护「生育希望」

MDT协作+「春暖花开」,打通全流程温暖服务

「女性肿瘤患者的生育功能保留治疗不是某一个科室的事,需要把妇科、生殖科、产科、儿科拧成一股绳。」王建六深知,好的方案需要完善的体系支撑。为此,他牵头组建了多学科协作(MDT)团队,「这并非选择,而是开展此类治疗的必要前提与核心保障。」

治疗过程需多学科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具体而言,妇科肿瘤医师负责治疗患者的肿瘤;之后,生殖专家需制定方案,助力患者实现受孕;成功妊娠后,产科专家需全程保障患者围产期的母婴安全;孩子出生后,儿科专家则需关注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王建六把这形容为「无缝衔接的一条龙诊疗服务」,「从治病到生育再到产后,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保障。」

为了让协作更顺畅,团队做了很多「细节功课」:他们组建了「人民医院妇科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专家团队」,四大学科的参与专家固定对接;还搭建了一个专属医患交流群,名字叫「春暖花开」。

「一开始建群,发现患者的微信名全透着消极悲观。我们就跟患者商量,起个温暖的名字——春天来了花会开,就像医患一起努力,总能看到希望。」如今,「春暖花开」群成了患者的「避风港」:群里不仅有医护人员答疑,患者之间也会分享治疗心得——有成功怀孕的妈妈晒出宝宝照片,也有刚确诊的患者在鼓励中重拾信心。如今,第一个群已经500人满,第二个群也将近300人。

此外,团队还为每位患者建立了专属的「保留生育功能档案」。当患者肿瘤治疗结束后,档案中会明确标注「转至生殖中心」,生殖中心的固定专家看到标注后,会立即接手患者的后续诊疗。对于有生育功能保留需求的患者,医院会优先保障其就诊权益——若常规挂号困难,会为其协调加号,确保患者顺利进入下一阶段治疗。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诊疗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也在同步推进。「刚开始就两个正高医生牵头,主要是摸索经验。后来病人多了,就开始带年轻大夫。」王建六自己的门诊就是「教学现场」:周四半天专家门诊,按医院规定,专家门诊常规出诊20个号,但经常要加号,多的时候要加到40多个号。现在,团队已有3位高级职称、3位高年资主治医师,「正在逐步形成多层次的专家队伍,帮助更多患者。」

在与西方同行的交流中,他敏锐地捕捉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医疗需求差异: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女性对保留子宫、实现「结婚生子」的诉求更为强烈;而西方女性虽在生育意愿上相对较弱,但对「保留子宫、卵巢等内分泌器官」以维持身心健康的需求同样迫切。「无论是否有生育计划,子宫和卵巢对女性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健康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建六始终坚持这一理念。

基于职业生涯形成的深刻认知,他不断向患者和公众传递一个关键理念:「妊娠本身就是对子宫内膜癌的一种治疗——对健康女性而言,适时生育能降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对患病女性来说,成功妊娠则有助于预防癌症复发。」因此,在门诊中遇到高龄未婚或已婚未育的女性时,他总会主动结合医学依据给出生育建议:这既是从源头守护女性生殖健康,也是希望能为缓解我国出生人口下降的现状,尽一份医疗工作者的力量。

从「单一肿瘤」到「全球推广」

中国方案照亮更多患者

在子宫内膜癌领域取得突破后,王建六团队没有停下脚步。「我们发现,年轻肿瘤患者里,骨与软组织肿瘤、血液病、乳腺癌比妇科肿瘤发病率更高,这些患者也需要生育力保护。」于是,他们开始把经验「复制」到更多领域。

目前,团队已联合血液科、骨肿瘤科、乳腺外科开展多学科研讨与规划,各科室均针对保留生育功能制定了精准方案并逐步推进落地。

比如,需接受骨髓移植的血液病患者,术前需进行超大剂量化疗,易严重损伤卵巢功能。团队采用国际前沿的卵巢组织或卵子冻存技术,在移植前为患者保存生育力;待治疗结束、病情稳定后,再通过卵巢组织回植术为患者重建生育功能,近期完成的首例回植手术患者已顺利出院,目前正密切监测移植卵泡的存活状态。

为了让更多人受益,团队还在全国乃至全球推广经验。目前,子宫内膜癌保育方案已经被写成专家共识和指南,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推广。他还推动成立北京医师协会肿瘤生殖学专家委员会,联动多学科资源搭建协作平台,让个体探索升级为行业共识。

在国际交流中,该方案引发广泛关注——团队已与国际顶尖肿瘤中心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达成合作研究共识,计划联合开展临床探索;相关成果还被列入国际指南,牵头制定中英文版专家共识,形成全球可借鉴的诊疗标准,让中国经验真正走向世界。

2024年,其牵头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器官保留及功能重塑技术创新及推广」项目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今年3月,他应邀出席纽约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第六十九届会议(CSW69),在「加速行动:妇女、科技与可持续未来」边会中,以《年轻女性癌症患者生育力保护的实践和未来方向》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向全球传递中国声音。

谈及今后,王建六还有更大的计划——在国内推广医联体模式,组建肿瘤生殖联盟,联合更多专家,把这项工作做得更扎实。「治肿瘤是为了救命,但我们更要让患者救了命之后,能让他们更有尊严的活着——这是我们作为医生的责任,也是我一辈子的追求。」

从1980年代到2025年,40年时光流转,王建六始终站在患者身边,用科研突破改写命运,用人文关怀温暖人心。他和团队的探索,不仅为中国女性肿瘤患者带来了希望,更让中国经验在全球舞台上绽放光芒——这是医者的坚守,更是大国医者的担当。

本文来源:健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0点赞
0反对
0举报
0收藏
  • 账号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