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讯

CAR-T监管在收紧,资本就不怕进入“口袋阵”?

2022-02-13 04:27 1043

不能刚学会走路,就想奔跑。

CAR-T类产品从没像今天这样纠结过。

2022年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工信部、发改委、卫健委、医保局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在生物药领域,重点发展针对新靶点、新适应症的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CAR-T)等多个创新药物

这是继2016年“十三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以来,国家层面在五年规划中第二次提到CAR-T,重要性不言而喻。按理说经过这5年的推动,市面上早就该百花齐放。然而时至今日,中国获批上市的CAR-T产品只有两款

与此同时,国家药审中心在春节前颁布了《CAR-T治疗产品申报上市临床风险管理计划技术指导原则》,CAR-T细胞治疗产品申报提出了大量要求,核心是减少产品的风险。今后的CAR-T将严格按新的要求执行。

另外在支付端,目前上市的CAR-T产品也没能够通过国家医保局的经济性评审。

CAR-T的政策鼓励和实际的产业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市场并不好

企业在力求避免致死事件

2021年,诺华财报显示,Kymriah的全球销售额为5.87亿美元,未进入到诺华销售前20强产品之中

Kymriah是诺华的CAR-T产品,2017年8月31日在美国上市批准,适应症是儿童急性B细胞型淋巴性白血病。当时FDA局长戈特利布还评价说:“CAR-T产品的获批,让药物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但上市三年后,CAR-T并没有表现出想象中的好销路。不光美国,中国也是一样。

复星凯特、药明巨诺两家自研的CAR-T细胞疗法于2021年相继在中国上市,两款产品目前的市场定价均不低于120万元。复星凯特执行总裁黄海此前曾公开表示,公司已与各地政府推出的“惠民宝”和主流保险公司的商业保险合作,实现所有需要治疗的患者都能用得上、用得好、用得起。

医生不熟悉,患者更加陌生,尤其是CAR-T这种治疗方法不同于以往的药物,更让各参与方对天价药警惕起来。

CAR-T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唤起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防御机制杀死癌细胞,而非直接利用外来药物攻击癌细胞。通过患者自体血提取出T细胞后,装上CAR细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发挥杀死癌细胞的作用。

CAR-T的抗癌效果明显,但临床试验中接连出现患者死亡事件,也让监管部门伤透了脑筋。

2020年8月,生物制药公司Poseida正在进行的一项 CAR-T临床试验因发生患者死亡而被叫停。2021年6月,由吉利德、平安创投等投资的Tmunity,在前列腺癌的CAR-T细胞疗法的试验中,2名患者死亡。

这两次试验都出现了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的神经毒性综合征或巨噬细胞激活综合征,这是CAR-T细胞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

这是主管部门最担心的事情。自2021年9月以来,国家药审中心(CDE)出台多项文件,以求CAR-T细胞疗法上市后安全性风险可控。今年1月底,CDE再次颁布临床指导原则,要求申报企业从生产、运输、处理、给药、随访等流程的时间顺序,将关于 CAR-T 细胞治疗产品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风险逐条上报

除了药物本身的安全性之外,CDE还“跨界”做起了卫健委的工作,要求CAR-T申报企业或上市许可人开展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教育培训,并保证培训效果。

中国在CAR-T领域里织密了一张由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和指南组成的监管大网,不输于欧美发达国家,这也是其他药品没有的待遇

对于CAR-T产品,药品审批部门的态度其实非常谨慎,这必然会影响到市场使用。


成本制约价格难降

应用面窄是原因

中国正在临床使用的CAR-T,实际目前开出的处方并不多

2021年7月,复星凯特“奕凯达”的首张处方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开出,上市百天之后,全国范围内已至少有10例以上病人准备使用“奕凯达”。而药明巨诺的“倍诺达”2021年9月获批上市后,12月9日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开出首张处方,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截至目前,国家药监局并未通报两款已上市的两款产品出现临床不良反应。不过,亦有业内人士指出,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都在收集患者的使用信息,最终评估还需时间。

但CAR-T细胞治疗的特殊淋巴癌适应症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二。中国这么多人口,保守估计仅有2万名患者符合使用条件

缺乏庞大的患者人群,研发企业无法规模化生产,造成产品的成本难以下降。而且,CAR-T的疗效也并没有好到天上去。

各国医务工作者对CAR-T细胞疗法的使用尚属于临床摸索阶段。“当前首要问题是能保证临床疗效。”复星凯特原CEO王立群指出,如果患者花了100多万,最终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无论是对患者还是产品都不理想。

市场已经急不可待。根据健识局的不完全统计,国家药监局已收到CAR-T疗法的上市申请超过26项,其中不乏传奇生物、科济生物、亘喜生物、永泰生物等。毕竟一个用户超百万,是谁都想挑战一下的市场。

不过在120万中,企业能赚多少?

CAR-T和其他创新药不同,CAR-T的成本不取决于企业本身,主要是来自产业上下游的供应链,物料、试剂、设备、包装、检测、人力成本和冷链物流等,这些都占据重要比例。王立群就认为,CAR-T无法像PD-1一样,价格直降50%,“即使目前上百万元定价,CAR-T细胞疗法的利润也十分微薄。”

这也注定了CAR-T没法获得医保的支持。

本来这些问题可以随着CAR-T的一拥而上,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迫,如同2021年“70万天价药”一样,让医保部门和企业坐下来谈。虽然企业让步比较多,但好歹是进步。

如今局面,CDE从源头卡紧CAR-T,恐怕相关企业连坐下来的机会都没有


谁能为CAR-T买单?

摆在CAR-T细胞疗法面前的出路,只有扩大临床的适应症。

除了B细胞淋巴瘤之外,目前各家公司都寻找差异化的适应症。传奇生物的重点是多发性骨髓瘤、济科生物则倾向于胃癌、肝细胞癌,而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则是优卡迪生物的突破点。

某券商研究员对健识局表示:CAR-T细胞疗法未来的价值在于实体肿瘤

2月4日,美国的Arcellx公司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募资1.423亿美元,用于推动CAR-T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另外,还有大量研究集中在用CAR-T治疗神经母细胞瘤。

这可能才是国家连续两个五年计划鼓励推动的CAR-T药物开发方向。和现有的靶向药物、免疫药物相比,CAR-T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属于另一个治疗肿瘤的技术路径。宏观来看,拥有CAR-T,治疗肿瘤的选择面会宽很多。

万里长征还没迈出第一步之前,CAR-T的产品属性也有待明确

国家卫健委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4371号建议的答复”中称:“我委一直鼓励和支持干细胞、免疫细胞等研究、转化和产业发展。”答复还明确,国家药品监管部门已经为相关制剂通过药品审批制定配套政策。

这次CDE出台的《指导原则》,至少可以认定一点:CAR-T作为一种生产中涉及临床医生的治疗技术,未来主导权还是在药监部门。这为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很多产品的监管思路定了调。

业内普遍认为,中国对细胞疗法的监管有望从卫健药监“双轨制”转为作为药品进行规范的“单轨制”,这正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

资本的嗅觉已捕捉到监管政策的变化。刚刚过去的1月,优赛诺生物、时迈药业等8家开展细胞治疗研发的企业获得融资。市场永远给人想象空间,这对行业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CAR-T##细胞疗法#

本文来源:健识局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1点赞
0反对
0举报
0收藏
  • 账号登录
  • 手机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

发 送

手机号码未注册时将自动创建会员账号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