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快讯

中医药服务助力社会药房突围转型

2025-11-10 18:29 1509

我国连锁及零售药店门店总数约70万家,平均每万人拥有药店数量达4.3家,是最贴近百姓的健康哨点。然而,现有药房仍局限于“卖药”角色,缺乏健康服务身份与规范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良性、可持续平发展。日前成立的中国中药协会社会药房药学服务与终端数据研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社会药房专委会”)在第三届健康中国中西融合生态发展大会同期举办了一场题为“中医药价值突围与社会药房生态重塑产业政策建议、行业标准研制与项目实践”的专家研讨会,为社会药房突围和转型发展把脉问诊。

社会药房亟待转型

近年来,我国药店行业发生了深刻变革,大量药店低价出售,甚至有的医保药店都退出了医保体系。尽管有专家认为这是药品零售行业规模扩张发展模式的终结,是走向高质量发展必经的阵痛,但是药店如何在“健康中国”战略新环境下完成适配转型仍是全行业要面对的共同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在第三届健康中国中西融合生态发展大会致辞中表示,社会药房处于院内外健康服务联动的枢纽位置,贴近居民日常,本应成为健康中国行动中最广泛、最灵敏的“触角”,但长期局限于“药品供应终端”的角色,未能有效融入国家健康治理体系。大量执业药师、药学服务资源游离于体系之外,造成资源浪费。社会药房必须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型中承担更大责任,成为国家基层健康治理的重要支撑。药房执业药师应走向台前,在院外承担慢病随访、合理用药指导、疗效监测、就诊指导、公众健康促进、康复保健服务等功能,成为百姓身边的“健康守门人”。

推动中医药与药店深度融合

“成立专委会的初衷就是想以中西医协同打造重大与慢性疾病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健康服务体系为目标,推动零售药店转型升级,在国家基层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中主动作为,发挥药店网络广泛覆盖,拥有14万执业药师、300万医药学背景从业人员的优势,为国家应对老龄化社会来临,满足健康服务的迫切需求添砖加瓦。”社会药房专委会主任委员武滨说。

据了解,社会药房专委会将聚焦老年性退行性骨病、筋骨慢痛与老年虚弱,从中医药联合防治“筋骨慢痛”专病门诊与药店健康驿站一体化建设团标制定与推广起步,开展院内外一体化服务,包括推动中医经典方药基层使用,引流中西医大专家下社区,讲老百姓听得懂的健康知识。将中医手法、功法引入药店,教会老百姓用老祖宗的“武医结合”之道进行“治未病”养生。同时,借鉴国际上药学服务的发展实践,寻求政策支持,赋予药店健康服务合法职能。帮助药店提升药学服务能力及终端数据处理能力,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督促药店从药品销售角色转变为健康服务角色,向GPP药房转型过渡。

“社会药房专委会为药店转型准备了两件武器,一是中医药与药店深度融合。中医药借药店载体走到百姓身边去;二是建立社会药房新场景建设及标准创新,扭转院内外健康服务割裂、碎片化的局面,以终端数据为核心,建立社区健康管理数据档案平台,推动药品真实世界研究下沉,构建院内外一体化服务体系,进而实现慢性病、老龄疾病等全周期健康管理。”社会药房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李磊说。

医院与药店互补打通“防—治—康—养”全链条

张伯礼院士说,药房要转型,就必须真正做服务。中医药蕴含的养生、保健、康复、预防的智慧,与社会药房贴近百姓、持续陪伴、长期管理的特征高度契合。应将中医药的理念、经典方药和适宜技术融入药学服务,拓展药房健康管理的深度与温度,真正实现从“卖药”走向“管健康”。同时,也希望医疗机构和临床专家加强专业引领,帮助社会药房制定专病健康管理标准,建立院内外协同机制,指导药师的慢病管理、康复保健、健康教育等专业实践。只有医院端的专业引领与药房端的服务落地形成闭环,才能打通“防—治—康—养”全链条,实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管慢病、促健康”的转变。

张伯礼院士希望社会药房专委会能够发挥桥梁作用,汇聚学界、产业、监管与企业的力量,推动药学服务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也希望连锁药企能够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服务创新、技术赋能与中医药融合的新模式,在满足百姓健康需求的同时,推动行业升级转型,真正以专业服务赢得信任、以品质塑造口碑。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中国经济网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0点赞
0反对
0举报
0收藏
  • 账号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