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投融资

迈瑞港股再上市:蓄力还是续命?

2025-11-12 11:36 552

一哥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从2024年Q3交出史上最弱三季报,到实现预期中的“2025年Q3迎来拐点”,过去一年,器械一哥迈瑞的日子过得颇为艰难。

随着2025年Q3的国际营收达46.0亿元,同比增长11.9%,占集团总营收的50.6%。海外收入首次在单季度占比过半这件事,总算给市场吃了一颗小小的定心丸。

虽然今年前九个月的营收、净利依然处在双降的颓势,但不乏市场投资者认为:迈瑞的全球化战略进入了收获期,“拐点”到了。

随着11月10日迈瑞递表港交所主板,在回归A股七年后选择赴港上市也是迈瑞全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若能成功登陆港交所,“A+H”双资本平台将极大助力迈瑞全球化战略的关键一步。

交出“拐点”答卷

2025年第三季度,迈瑞终于交出了一份“止跌”的成绩单:单季度营业收入约90.91亿元,同比增长约1.53%。看似微弱的增长,在此前多个季度连降的背景下,具有标志意义。

若将视角拉长到今年前九个月,迈瑞实现营收约 258.34 亿元,同比下滑约12.38%。同时,归母净利润为75.70亿元,同比下降28.8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74.63亿元,同比下降28.50%。

显然,迈瑞尚未真正走出“泥潭”恢复增长,但至少完成了单季度“营收止跌”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迈瑞的营收结构真的走到了拐点:海外业务占比达50%。

细看迈瑞各板块表现,不难窥见其未来增长动力。

生命信息与支持产线第三季度实现收入29.52亿元,同比增长2.60%,国际业务板块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前三季度国际收入占该产线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70%;医学影像产线第三季度实现收入16.89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国际板块医学影像产线实现了高个位数增长,前三季度国际收入占该产线的比重达61%。

尽管Q3实现收入正增长,但迈瑞的国内业务仍处于修复之中。数据显示,公司上半年国内端业务降幅超过30%,招标周期拖长、渠道库存积压、价格竞争加剧成为现实。

对于迈瑞而言,在海外市场的突破上,更有战略意义。

而国际化这堂课,迈瑞一直是个优等生。

2018年登陆创业板时,迈瑞的境外业务收入35.18亿元,国际化率仅为25.58%。对此,李西廷在当年财报中表示,“我们希望以A股上市为契机,整合公司全球范围内的现有科研、技术、管理、销售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深化全球市场业务布局,完善并拓展公司在医疗器械行业的纵深布局。”

如今可以说,迈瑞的海外业务拓展已经走到了next level。

2025年Q3海外营收同比增长约11.93%,显著高于整体增速。地域来看,欧洲增速超过 20%;独联体与中东非地区实现双位数增长。更关键的是,迈瑞披露其海外收入占比已首次突破50%。虽然披露数据未细化至全部地区,但这意味着海外不仅是增量市场,更成为增长核心。

在产品层面,迈瑞的高端影像、系统监护、生命信息支持在全球医院陆续落地,迈瑞的商业模式从“出口+渠道”转向“本地化+服务+系统”,这正是国际化进入“下半场”的标志。

迈瑞走到的拐点,不只是业绩止跌的拐点,更是企业经营结构的拐点。

迈瑞的“全球样本”,可复制吗? 

从行业前景来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还处在扩张期。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6230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以5.7%的年复合增速增至8697亿美元(约合6.2万亿元人民币),而迈瑞2024年国际收入164亿元,国际业务远未触及天花板。

今年10月,迈瑞医疗公告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核心目标就是搭建国际化资本平台,进一步支撑全球化战略落地。对此,李西廷表示赴港IPO的意义,即是“向全球投资者清晰传递迈瑞“全球*、创新驱动的世界级医疗器械企业及数智化医疗引领者”的定位与投资价值”。

此前两次敲钟,都给迈瑞的发展按下加速键。

2005年,迈瑞医疗年营收突破10亿元,但美国市场因品牌信任度低久攻不下。李西廷曾直言迈瑞的产品如果只在国内卖,水平提不高,必须在美国这样高端大市场有所表现,才能有真正的发展。”赴美上市,是与国际客户建立信任感最快、最高效的方式。

2006年9月,迈瑞医疗成功登陆纽交所,成为了中国首家在美股上市的医疗器械企业,募资达2.7亿美元。次年,公司的海外收入反超国内。

到2008年,迈瑞医疗以2.02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全球第三大监护产品厂商Datascope、并购了瑞典企业Artema,2013年,迈瑞又以1.05亿美元并购全美超声诊断系统*的Zonare,不断拓展全球渠道。

到2016年,由于估值不及预期以及中概股回流潮影响,迈瑞医疗从美股私有化退市,但李西廷的“外延并购+自主研发”两条腿的战略依旧没有改变。

2018年,迈瑞医疗成功回归A股,募资59.3亿元,创下创业板当年*的IPO纪录。

回顾迈瑞国际化的早期路径,可以看到一个典型的从产品出口到生态建设的模板。早期,迈瑞以监护仪、B超、血气分析仪等“硬件出口”为主,打开新兴市场,以低价高可靠率获得入口。随着并购一系列海外资产,迈瑞迈出向欧美高端市场进军的一步。

在这一阶段,迈瑞的国际化拓展目标清晰:建立起研发、生产、注册、渠道的全球化能力。进入欧美系统,就需持有 FDA、CE认证、服务网络、安装能力、售后能力。对迈瑞而言,拿到了进入海外市场医院采购体系的通行证。

从出口监护仪、超声设备到提供“ICU整体监护与生命支持解决方案与影像中心一体化方案”。迈瑞迈出的国际化的第二步,是建立全球研发、多地服务网络与本地化制造的体系。

在本地化平台建设方面,自2000年开启国际化战略以来,迈瑞有节奏有重点地开拓国际主要市场,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扩展至发展中国家,期间通过并购和自建等方式,进行海外本地化运营平台及供应能力的建设,据了解,公司已在全球除美国以外的14个国家布局了生产基地,其中包括已获FDA认证的工厂,将为公司应对日趋动荡的国际环境提供积极灵活的解决方案。

迈瑞的国际化出海之路始于2000年,至今已有20余年,可以说走在了产业的*线。从以价格优势打开海外中低端市场的缺口、并购海外优质资产拓展市场、再到国际市场的本地化布局,迈瑞的国际化战略既有稳健性又有灵活性,也给后来者“打了样”。

过去几年,越来越多的药企在海外设立研发、注册与商业化中心;CRO/CDMO在欧洲、美洲构建交付体系;这些布局都是在建立“可持续的链接全球创新生态”的能力。

当中国的医药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已经走到从产品出口到生态竞争的跨越的十字路口时,全球化团队如何建立?出海的合作模式经历着哪些深度进化?自主可控的全球化团队又该如何“避坑”?这些问题将在2025启思会主论坛对话中找到答案。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E药经理人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本文来源:投资界 作者:小编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0点赞
0反对
0举报
0收藏
  • 账号登录

其他方式登录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