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红(标清)
随着外科手术迈入机器人时代,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手术机器人运营效率,成为医疗机构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作为湖北省首批手术机器人“双机”医院,自2015年引入手术机器人以来,机器人手术量连年攀升,但也曾面临连台手术衔接耗时久、术前准备效率低等行业共性痛点。为此,该院手术室团队在陈红护士长的带领下,创新构建“五维联动精准化管理模式”,从流程、布局、数字、消毒、培训驱动,构建手术全流程协同体系,实现资源、流程、质量、人员全方位优化,并取得一系列改善成果:机器人手术接台时间从52.87分钟降至43.89分钟,达到预期目标;机器人手术术前准备时间从34.11分钟缩短至26.87分钟,达到国内同行优秀水平。该模式不仅提升了手术室运营效率,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管理范式。随着机器人手术的普及,这种精准化、系统化的管理方法将助推整个外科手术领域迈向高质量时代。
本期《洞见·机器人外科》以“五维联动 护理革新”为主题,围绕外科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室运营管理,深度对话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士长陈红,就连台手术SOP、数字工具应用、跨学科协同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思路展开探讨。
五维联动:构建全流程协同的精准管理体系
“微创时代下,机器人手术的普及对手术室护理配合、人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服务效能是护理管理者的核心课题。”陈红表示,同济医院的五维联动精准化管理模式,核心在于流程规范、布局优化、信息化助力、物资保障、能力提升五个维度的协同发力,形成“发现问题-优化调整-持续改进”的管理闭环。
流程规范是五维联动的基础。同济医院梳理机器人手术全流程,制定了涵盖连台衔接、体位摆放、耗材管理等全环节的标准作业流程(SOP),并通过4W1H表明确“谁在何时、何地做何事、为何做”,让医护人员职责清晰、操作有据。针对体位安置这一影响接台效率的关键环节,该院编制机器人手术体位安置规范,细化斜侧卧位、全侧卧位、截石位等不同体位的用物准备、安置步骤,绘制分解流程图,彻底改变了以往依赖个人经验的操作模式。在耗材管理上,该院精简耗材领用流程,制定术前用物准备清单,从下单、入库、送货到计费全流程规范。
布局优化为手术高效运行扫清物理障碍。该院创新性采用“停车位”模式对手术间设备进行标准化定位,明确手术床、医生控制台等核心设备在30°侧卧位、全侧卧位等不同术式下的摆放位置,同时规整手术间线路、清理通道障碍,减少设备移动和人员动线交叉,让手术流程更畅达。
信息化助力是实现接台“零等待”的核心抓手。该院通过PDA远程派单系统,让手术室护士一键发送患者转运通知至病区和工勤系统,病区确认后后台自动同步给工勤人员,工勤人员通过“抢单制”及时接运患者,实现连台手术患者转运的无缝衔接;依托移动护理查房系统搭建手术动态调度平台,实时展示手术概览、术间进程、人员信息,管理人员可动态掌握手术进展,及时调整资源配置;基于人岗匹配算法实现自动化排班,结合护理人员专科能力地图,确保参与手术的医护人员持证上岗、能力适配,从人员层面保障手术高效启动。
物资保障聚焦器械消毒周转的效率瓶颈。该院制定机器人手术术后器械处理规范流程,如绘制内窥镜人工再处理挂图,明确擦拭、灌注、消毒、运输等关键步骤的操作标准;建设机器人手术器械专用处理通道,配备专用存放车、清洗水槽、灭菌设备,实现器械“存放—清洗—灭菌”全流程专属化处理,解决了急消物品无法及时到位的问题,保障了器械周转效率。
能力提升则为管理模式落地提供人才支撑。该院建立完善的机器人手术培训体系,从规章制度、专科配合指引到教学目标分层设计培训内容,覆盖手术配合、清洗消毒、专科知识等全维度;采用现场实景模拟培训模式,结合理论授课与实操演练;要求护理人员需具备三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完成开放手术和腔镜手术轮转,并通过机器人手术培训考核后,方可进入机器人专科上岗,全面提升护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配合能力。
精准协同:跨学科协作筑牢效率与安全双防线
机器人连台手术效率的提升,离不开多学科的精准协作。陈红指出,同济医院的核心经验在于明确人员分工、规范协作流程、动态调配资源,而护理团队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枢纽角色。
在人员协作上,该院坚持“持证上岗”原则,无论是手术医生、麻醉医生还是护理人员,均需通过机器人手术专项培训考核,确保每一位参与者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一台机器人手术的顺利开展,手术医生负责核心操作,麻醉医生保障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手术室护士则承担沟通协调、信息传递、安全保障三大核心职责:术前主动了解手术医生的体位摆放、器械使用需求,与麻醉医生沟通患者麻醉方案;术中及时传递手术信息,与消毒供应中心衔接器械消毒需求,与病房同步患者转运时间;术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障手术台上物品供应,同时具备快速应急处理能力,全方位筑牢手术安全防线。
在资源调配方面,该院实现人力资源与物资资源的双重精准管理。人力资源上,通过专科能力地图和自动化排班系统,实现人员能力可视化,动态调整不同手术间的人员配置,避免因人员不足或能力不匹配导致的接台延迟;物资资源上,针对机器人手术高值耗材的特点,搭建全流程闭环管控体系,从申领核验到使用计费全程可追溯,既保障了手术需求,又有效控制了成本。
跨学科协作的顺畅,让该院在人员分工明确、流程规范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以连台手术衔接为例,护理团队作为中枢,串联起医生、麻醉师、消毒供应中心、病区、工勤等多个环节,确保信息传递无偏差、资源调配无延迟,让原本分散的环节形成有机整体,最终实现接台效率的大幅提升。
机制保障:破解SOP落地的经验依赖难题
标准作业流程(SOP)的落地,往往面临“经验优先、流程弱化”的行业痛点。同济医院通过“可落地的流程设计+数字化监管”双机制,确保SOP得到严格执行。
“SOP的执行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制定规范化流程,一定要有可落地性;二是通过数字化监管,来反向管控流程的合理性和执行度。”陈红强调,该院在制定流程时,充分结合临床实际,反复论证操作步骤的合理性,避免脱离实践的“纸面流程”。例如在制定机器人手术连台衔接作业流程中,团队梳理了从上台手术结束、患者交接,到体位安置、麻醉、安全核查的全环节,明确每个节点的责任人、完成时限,让流程贴合实际操作场景。
数字化监管则为流程执行提供了刚性约束。该院通过信息系统记录患者手术全流程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从患者入手术间、术前准备到手术开始、结束,每个环节的耗时都可追溯,管理人员可通过数据反向核查流程执行情况,及时发现衔接不畅、操作超时等问题,并针对性优化。
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同济范式”
经过五维联动精准化管理模式的落地实施,同济医院机器人手术管理成效显著:连台手术衔接时长从52.87分钟降至43.89分钟,达到预设的45分钟目标;机器人手术术前准备时间从34.11分钟缩短至26.87分钟,达到国际同行优秀水平。同时,该院还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参编2项专家共识、发表9篇核心期刊论文,护理团队多次斩获机器人手术相关奖项,每年举办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学习班,累计接收来自全国各大医院的120余名学员交流学习,形成了广泛的行业影响力。
谈及未来的完善方向,陈红表示,该院将持续优化临床知识手册,针对18个亚专科完善机器人手术护理路径,实现全流程、全域化的标准化;创新培训模式,深化原位模拟培训,提升护理人员实操能力;对医生手术资质实施动态管理,结合手术效果和操作规范持续优化授权标准。
对于计划借鉴该模式的医院,陈红给出了三点核心建议:一是重视医护团队的协作能力培养,机器人手术的高效运行离不开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护理人员的通力配合,需建立常态化的协作沟通机制;二是避免信息化孤岛效应,确保手术护理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病区系统、工勤系统等端口互通,实现患者信息、手术数据的全流程流转;三是杜绝培训流于形式,聚焦实操能力提升,通过实景模拟、考核验收等方式,让培训内容真正转化为临床能力。
从破解接台效率难题到构建可复制的管理体系,同济医院护士长陈红及其团队践行的五维联动精准化管理模式,不仅为自身机器人手术的高效运行奠定了基础,更为国内医疗机构优化手术机器人运营管理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参考。随着机器人手术在更多专科的普及,这套融合流程、布局、数字、物资、人员的全维度管理方案,将为推动我国机器人外科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本文来源:健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责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代表作者观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医药行”认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



我们沟通的很顺畅
电话已拨通,无人接听
这个电话号码是空号